
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,堪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文臣与武将之间难得的友谊佳话。国家大义当前,个人的脸面显得微不足道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配资平台最新消息一览表,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之后,廉颇和蔺相如的结局却充满了令人唏嘘的无奈与悲凉。
在秦赵两国的激烈交锋中,长平之战无疑是最关键、最著名的一役。对秦国而言,这场战争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;而对赵国来说,这场惨败则彻底削弱了其国力,使其从强国沦为二流势力。
这场战争的起因,源于秦国对韩、赵、魏三国推行“远交近攻”的战略布局。通俗讲,就是逐步蚕食邻国的利益,先攻近邻,稳步扩张。秦国不可能同时向六国发动全面战争,只能逐一击破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正当秦军快要攻下韩国上党郡时,郡守因不满秦国军队的“西戎蛮族”管理模式,决定以十七座城池换取赵国的援助。于是,赵国和秦国围绕这一战略要地展开了复杂的政治博弈。后人多认为赵王因贪图小利而导致长平惨败,但又有谁能断言,若秦军在上党郡稳固了阵脚,赵国后续的抵抗会不会更有效呢?
将战场控制在邻国土地上,虽非赵国最理想的选择,却也算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。赵王勇敢担当,在上党郡这片危难之地,试图向其他诸侯展现赵国的仁义和实力。试想若赵军在长平一战侥幸胜出,且那四十万被坑杀的赵军换成秦军,历史又会走向何方?
当然,历史没有“如果”,当廉颇被撤换,赵括以纸上谈兵的姿态接手主帅后,赵国元气大伤,逐渐退出争霸天下的主舞台。然而,关于赵括是否真一无是处,或者廉颇若死守上党郡是否一定成功,争论至今仍未停歇。
不谈秦国当时整体军事力量已超六国,单看秦国后勤补给,赵国根本难以匹敌。廉颇固守或许有一线生机,但除非放弃上党郡,否则别无他法。事已至此,廉颇与蔺相如两人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先说蔺相如。当赵王决定换掉廉颇,启用年轻的赵括为军队主帅时,蔺相如不惜冒犯君王,极力劝谏赵王收回决定。他讽刺赵括不过是“胶柱鼓瑟”,暗指其能力不足,同时嘲讽赵王识人不明。然而,眼前利益蒙蔽了赵王的双眼,蔺相如的忠告最终未被采纳,徒留遗憾。
再说廉颇,他早已看清长平之战的结局,却因君命难违,只能竭力防守,期望拖延秦军进攻,减少损失。得知赵括接任,他曾苦口婆心劝说:只能坚守,切勿冒进。年轻的赵括却不顾劝告,选择主动出击,寻找突破口,体现出其鲁莽好战的本色。
可惜的是,赵括面对的是凶猛无比的白起,在白起严密布局的攻势下,赵括不仅无从找到突破机会,反而因急功近利而陷入秦军的陷阱。战败消息传来,廉颇虽然心如刀割,却已无力回天。幸好,人生并未因此终结;不幸的是,晚年的廉颇经历了更多苦难。
长平之战落幕后,赵王重新认识到廉颇的重要性。燕国趁赵国元气大伤之机发起进攻,廉颇披甲上阵,再次证明了名将的价值。他以少胜多,击败燕军来犯,将敌军驱逐出境,甚至一度反攻,逼近燕国都城。
然而,赵悼襄王继位后,君王的猜忌和多疑再次出现,廉颇再次被冷落。虽有反抗表现,却因此被诬为叛国,最终流亡魏国。后来人们耳熟能详的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”的故事,便发生在魏国。当秦国卷土重来,赵国一时无人能敌,只能破例请求廉颇出山。
廉颇对此喜出望外,积极备战,却因国相郭开的冷遇而失望,最终未能重返赵国舞台。身体状况每况愈下,赵国也难以重新启用他。最终,廉颇流落楚国,含悲黯然离开了历史的舞台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久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